科技政策研究的国际化雏形

制药设备2019年12月05日

  在5月20日~21日在京召开的“大中华区创新能力:进步与挑战”国际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CISTP)主任薛澜表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不断完善科技政策,而国际化是解决国内问题的“通途”之一。就是在这个研讨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

  “随着年初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中央明确提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然而,这个目标的具体实施还需要政府和学术界不断研究、不断完善相关的科技政策体系。”

  在5月20日~21日在京召开的“大中华区创新能力:进步与挑战”国际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CISTP)主任薛澜表示,该中心之所以与斯坦福大学区域创新与创业精神研究中心(SPRIE)一起主办此次国际研讨会,是因为在科技全球化方兴未艾的现在,中国发展科技事业、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

  科技政策研究要向国际“借智”

  薛澜认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确实存在一系列科技政策问题亟须解决:

  “首先,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希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但在我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我们还要通过研究,确定到底以什么形式推动企业创新。

  “其次,在将企业设定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新形势下,全国的研究院所、高校到底如何定位,也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现在非常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要建成研究型大学。

  “最后,目前我国的重大工程、技术类项目,缺少一套特别成型的管理办法。在这种形势下,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提出的16个重大专项如何立项、组织、实施、评估、验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类似这样的重大计划,应切实用于解决那些短期内不能产生市场效益,而又确属国家重大需要的问题。”

  事实上,科技部与清华大学于200 年联合成立CISTP,即是希望它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在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公共政策领域独立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三年来,CISTP确实在科技政策体系、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全球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中心研究人员受科技部委托,参与《科技进步法》的修订工作。为考察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研发现状,他们调研了《商业周刊》1000强范围内的289家跨国公司,针对其中117家公司已经在华设立的215个研发中心,对其发展现状、研发活动特征及影响展开了系统研究。

  薛澜本人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坚持认为,国际化是解决国内问题的“通途”之一。正因如此,CISTP成立以来每年都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从200 年的“亚洲地区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到2004年的“协调发展环境下中国科技体制改革”、2005年的“全球创新与本地成长——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神话与现实”,再到这次的“大中华地区创新能力”,交流、借智之路越走越宽。

  国际专家“指点”中国创新

  值得庆幸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中华地区的创新能力,确已成为国际管理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这直观反映在此次研讨会的参会情况上。了解到,近百名会议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德国、瑞典、新加坡、我国大陆及台湾、香港等地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

  研讨会的第一个报告,是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Richard P. Suttmeier的《在“巴斯德象限”成功?——中国科学院及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Suttmeier肯定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的成就,但对其宽广的定位表达出一些担心。

  德国汉诺威大学教授Sternberg Rolf的报告是《中国海归学者对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他和助手对15位上海的海归企业家进行访谈,发现他们确实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在生物、半导体产业中十分明显,在软件业则并不那么明显,其原因可能在于前两种产业才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

  Rolf参与一项全球 5国学者共同承担的区域创新力研究项目,负责其针对德国的部分。他介绍,承担中国地区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高旭东教授。Rolf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处于中等位置,但区域差异很大,其中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的创新活力明显很强。

  Rolf认为,美国硅谷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亚洲地区的上海、日本大阪等地、印度一些地区发展得非常快;欧洲地区差异小,但毕竟分为 0多个国家,消除国家间差异殊非易事。与之相比,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在顶层设计、统一部署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提升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俄勒冈大学的华人学者曹聪在题为《浮现中的中国科技人才库:定量和定性估测》的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培养的科技人才数量很大,但众多跨国公司仍然很难招到合用的员工。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这将制约中国创新能力的拓展和提高。

  在交流和碰撞中前行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各地区、各领域的代表系统研讨了大中华地区创新的制度与组织、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创新能力、统计指标、区域创新体系等问题,并就信息与通讯技术、络服务、半导体和新型媒介等典型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由于得到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会议的产业“意味”较为浓郁。

  专家们在研讨中充分交流。以跨国公司研发为例,薛澜和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刘孟春、陈信宏,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黄宝金一致认为,中国企业在大中华地区创新活动的现实和一些“神话”般的描述相去甚远。例如薛澜等研究发现: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研发投资的主要因素;而仅就现阶段来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国创新系统中呈现出明显的“研发飞地”特征,与本土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比较有限。

  但台湾清华大学的张元杰、史钦泰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魏依玲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则显示,跨国公司和台湾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结合良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双方就各自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充分交换了意见。

  来自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家们,也在研讨会上和国际专家们展开“互动”。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总裁曾明、群硕软件(Augmentu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英武的发言,证实了曹聪对中国科技人才的担忧。他们认为,国内培养的科学家、工程师的知识和技能和发达国家相比确有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人际交流能力等“软能力”上;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学习期间缺少实践机会。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Ernst Dieter研究认为,尽管有个别成功的例子,但中国IT企业要在全球生产和研发络中培植起自己的创新能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天的会议再次证明,中外学者、产业界代表之间的交流互动,确实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薛澜说,会议围绕中国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与趋势、问题与挑战展开研讨,紧扣中国科技发展和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培育及组织管理问题;同时也为向国外学术界介绍科技大会召开后中国在科技发展、科技政策方面的新情况、新思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中风前期征兆
小儿咽喉肿痛
薏芽健脾凝胶吃法
相关阅读
想你实在太累,曾独自为你喝酒

情操是,到期的糖巧克力,不到期的食欲,到期的显影,不到期的创作欲,到...

2024-02-01
vivo Y72t发布:天玑 700 处理器 + 6000mAh大电池,购 1399 元起

IT之家 5 同年 22 日消息,近日,vivo Y72t XFAPP了 vivo 官网,改装成 6000mAh 大电量...

2024-01-20
vivo Y72t上架,天玑700+6000毫安大蓄电池

知晓vivo的朋友都究竟看起来X第四部、S第四部这些主力产品线有同型发布,都...

2023-12-14
小米MIUI再次更新进展:看似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问题,但实际却很关键

现今日的消费市场中所踏入了很多的系统不足之处的消息,无论是国内PDA厂商...

2023-12-02
景山观德殿举办刘怀山画展 传递古朴乡土气息

参加展会的刘怀山作人。 潘旭临 以次 中新网北平6翌年28日电 (记者 潘旭临)...

2023-11-27
2022宁夏公务员考试笔试时间确认7月9日至10日

根据局限性霍乱风险评估态势及《银川市2022年入学破例公务人员告示》明确...

2023-11-22
友情链接